Lua之table新增整数键值-程序员宅基地

技术标签: Lua  table  

作者:糊涂小蜗牛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2d7d0b82708
来源:简书

lua表分为数组和散列表部分,数组部分从 1 开始作为第一个索引,散列表部分要求键值不能为 nil。因为表包括散列表和数组两部分数据,所以一个以正整数作为键值的数据写入lua表时不确定是写入了数组还是散列表中。接下来讨论这部分的操作原理。
虽然正整数作为键值的数据写入lua表时不确定是写入了数组还是散列表中,但 0 和 负数做 key 时是肯定放在散列表中。

查找

如果输入的 key 是一个正整数,并且它的值 > 0 && <= 数组大小
    尝试在数组部分查找
否则尝试在散列表部分查找:
    计算出该 key 的散列值,根据此散列值访问 Node 数组得到散列值所在的位置
    遍历该散列桶下的所有键表元素,直到找到该 key 为止

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正整数的key,其存储部分也不见得会一定落在数组部分,这完全取决于它的大小是否落在了当前数组可容纳的空间范围内。

新增

添加新元素的流程比较复杂,因为涉及重新分配表中数组和散列表部分的流程。

散列表部分的数据组织是,首先计算数据的key所在的桶数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 mainposition。相同mainposition的数据以链表形式组织。当找不到对应的key时,则会调用内部的newkey函数分配一个新的key来返回:

    (ltable.c)
    /*
    ** inserts a new key into a hash table; first, check whether key's main
    ** position is free. If not, check whether colliding node is in its main
    ** position or not: if it is not, move colliding node to an empty place and
    ** put new key in its main position; otherwise (colliding node is in its main
    ** position), new key goes to an empty position.
    */
    TValue *luaH_newkey (lua_State *L, Table *t, const TValue *key) {
      Node *mp;
      TValue aux;
      if (ttisnil(key)) luaG_runerror(L, "table index is nil");
      else if (ttisfloat(key)) {
        lua_Integer k;
        if (luaV_tointeger(key, &k, 0)) {  /* does index fit in an integer? */
          setivalue(&aux, k);
          key = &aux;  /* insert it as an integer */
        }
        else if (luai_numisnan(fltvalue(key)))
          luaG_runerror(L, "table index is NaN");
      }
      mp = mainposition(t, key);
      if (!ttisnil(gval(mp)) || isdummy(t)) {  /* main position is taken? */
        Node *othern;
        Node *f = getfreepos(t);  /* get a free place */
        if (f == NULL) {  /* cannot find a free place? */
          rehash(L, t, key);  /* grow table */
          /* whatever called 'newkey' takes care of TM cache */
          return luaH_set(L, t, key);  /* insert key into grown table */
        }
        lua_assert(!isdummy(t));
        othern = mainposition(t, gkey(mp));
        if (othern != mp) {  /* is colliding node out of its main position? */
          /* yes; move colliding node into free position */
          while (othern + gnext(othern) != mp)  /* find previous */
            othern += gnext(othern);
          gnext(othern) = cast_int(f - othern);  /* rechain to point to 'f' */
          *f = *mp;  /* copy colliding node into free pos. (mp->next also goes) */
          if (gnext(mp) != 0) {
            gnext(f) += cast_int(mp - f);  /* correct 'next' */
            gnext(mp) = 0;  /* now 'mp' is free */
          }
          setnilvalue(gval(mp));
        }
        else {  /* colliding node is in its own main position */
          /* new node will go into free position */
          if (gnext(mp) != 0)
            gnext(f) = cast_int((mp + gnext(mp)) - f);  /* chain new position */
          else lua_assert(gnext(f) == 0);
          gnext(mp) = cast_int(f - mp);
          mp = f;
        }
      }
      setnodekey(L, &mp->i_key, key);
      luaC_barrierback(L, t, key);
      lua_assert(ttisnil(gval(mp)));
      return gval(mp);
    }

这个函数的操作流程如下
1、如果该mainposition上已经有其他数据或者第一次插入情况:
(1)首先获得lastfree指向的空间,若找不到空闲位置放置新键值,则调用rehash函数,增加或减少哈希表的大小,重新插入元素。
(2)若该mp被占了,检查占领该位置的node的mp是不是在这个地方,若不在这个地方,则移动该node到一个新的位置,并且把要插入的元素插入到相应的位置;若在这个地方(即占领该位置的node的mp就是要插入的位置),则把要插入的元素插入到一个新的空node中。
2、如果该mp为空,则直接把相应的元素插入到这个node中。

以上操作涉及重新对表空间进行分配的情况。这一部分比较复杂,入口函数是rehash,顾名思义,这个函数的作用就是为了做重新散列操作:

    /*
    ** nums[i] = number of keys 'k' where 2^(i - 1) < k <= 2^i
    */
    static void rehash (lua_State *L, Table *t, const TValue *ek) {
      unsigned int asize;  /* optimal size for array part */
      unsigned int na;  /* number of keys in the array part */
      unsigned int nums[MAXABITS + 1];
      int i;
      int totaluse;
      for (i = 0; i <= MAXABITS; i++) nums[i] = 0;  /* reset counts */
      na = numusearray(t, nums);  /* count keys in array part */
      totaluse = na;  /* all those keys are integer keys */
      totaluse += numusehash(t, nums, &na);  /* count keys in hash part */
      /* count extra key */
      na += countint(ek, nums);
      totaluse++;
      /* compute new size for array part */
      asize = computesizes(nums, &na);
      /* resize the table to new computed sizes */
      luaH_resize(L, t, asize, totaluse - na);
    }

它的主要操作如下所示。
(1) 分配一个位图nums,将其中的所有位置0。这个位图的意义在于:nums数组中第i个元素存放的是 key 在 2^(i-1) 和 2^i 之间的元素数量。
(2) 遍历Lua表中的数组部分,计算其中的元素数量,更新对应的nums数组中的元素数量(numusearray函数)。
(3) 遍历lua表中的散列桶部分,因为其中也可能存放了正整数,需要根据这里的正整数数量更新对应的nums数组元素数量(numusehash函数)。
(4) 此时nums数组已经有了当前这个Table中所有正整数的分配统计,逐个遍历nums数组,获得其范围区间内所包含的整数数量大于50%的最大索引,作为重新散列之后的数组大小,超过这个范围的正整数,就分配到散列桶部分了(computesizes函数) 。
(5) 根据上面计算得到的调整后的数组和散列桶大小调整表(resize函数)。

Lua的设计思想是,简单高效,并且还要尽量节省内存资源。
在重新散列的过程中,除了增大Lua表的大小以容纳新的数据之外,还希望能借此机会对原有的数组和散列桶部分进行调整,让两部分都尽可能发挥其存储的最高容纳效率。那么,这里的标准是什么呢?希望在调整过后,数组在每一个2次方位置容纳的元素数量都超过该范围的50%。能达到这个目标的话,我们就认为这个数组范围发挥了最大的效率。
设想一个场景来模拟前面的算法流程。假设现在有一个Lua表,经过一些变化之后,它的数组有以下key的元素:1, 2, 3, 20。首先,算法将计算这些key被分配到了哪些区间。
在这个算法里,我们使用数组来保存落在每个范围内的数据数量,其中每个元素存放的是 key 在 2^(i-1) 和 2^i 之间的元素数量。
前面关于数字键值的统计跑完之后,得到的结果是:

    nums[0] = 1(1落在此区间)
    nums[1] = 1(2落在此区间)
    nums[2] = 1(3落在此区间)
    nums[3] = 0
    nums[4] = 0
    nums[5] = 1(20落在此区间)
    nums[6] = 0
    ...
    nums[n] = 0(其中n > 5 且 n <= MAXBITS)

计算完毕后,我们得到了这个数组每个元素的数据,也就是得到了落在每个范围内的数据数量。接着,我们来计算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这部分空间。这个算法由函数computesizes实现:

    /*
    ** Compute the optimal size for the array part of table 't'. 'nums' is a
    ** "count array" where 'nums[i]' is the number of integers in the table
    ** between 2^(i - 1) + 1 and 2^i. 'pna' enters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 integer keys in the table and leaves with the number of keys that
    ** will go to the array part; return the optimal size.
    */
    static unsigned int computesizes (unsigned int nums[], unsigned int *pna) {
      int i;
      unsigned int twotoi;  /* 2^i (candidate for optimal size) */
      unsigned int a = 0;  /* number of elements smaller than 2^i */
      unsigned int na = 0;  /* number of elements to go to array part */
      unsigned int optimal = 0;  /* optimal size for array part */
      /* loop while keys can fill more than half of total size */
      for (i = 0, twotoi = 1;
           twotoi > 0 && *pna > twotoi / 2;
           i++, twotoi *= 2) {
        if (nums[i] > 0) {
          a += nums[i];
          if (a > twotoi/2) {  /* more than half elements present? */
            optimal = twotoi;  /* optimal size (till now) */
            na = a;  /* all elements up to 'optimal' will go to array part */
          }
        }
      }
      lua_assert((optimal == 0 || optimal / 2 < na) && na <= optimal);
      *pna = na;
      return optimal;
    }

这个函数的输入参数nums是前面已经计算好的计数数组。pna 存放的是前面计算得到的数字键值的数量,这是一个指针,说明会在这个函数中被修改,最后作为重新散列操作时数组部分的大小。这个函数的原理就是循环遍历数字键值部分,找到满足前面提到的条件的最大值:该范围内的数据满足大于50%的值。结合前面的测试数据来“试运行”一下这个函数。此时传入的 pna 参数是 4,也就是目前数组部分的数据数量。

    首先,初始值,twotoi为1,i为0,a在循环初始时为0,它表示的是循环到目前为止数据小于2^i的数据数量。
    i = 0,twotoi = 1,满足(twotoi > 0 && *pna > twotoi / 2),nums[i] = 1 > 0成立,a += nums[i], a = 1,满足a > twotoi/2,也就是满足这个范围内数组利用率大于50%的原则,此时记录下这个范围,也就是 optimal = twotoi = 1,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数量 na = a = 1

    i = 1,twotoi = 2,满足(twotoi > 0 && *pna > twotoi / 2),nums[i] = 1 > 0成立,a += nums[i], a = 2,满足a > twotoi/2,记录下这个范围,也就是 optimal = twotoi = 2,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数量 na = a = 2

    i = 2,twotoi = 4,满足(twotoi > 0 && *pna > twotoi / 2),nums[i] = 1 > 0成立,a += nums[i], a = 3,此时满足a > twotoi/2,记录下这个范围,也就是 optimal = twotoi = 4,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数量 na = a = 3

    i = 3,twotoi = 8,不满足(twotoi > 0 && *pna > twotoi / 2),结束,返回 optimal 为4。

得到数组的大小是4,也就是说key为1、2、3这三个元素落在了数组部分,而20则落在了散列桶部分。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一个整数的key在同一个表中不同的阶段可能被分配到数组或者散列桶部分,而这一点是很多人经常忽视的。

另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Lua解释器背着我们会对表进行重新散列的动作,而这个操作的代价是挺大的,如下面的代码:

    local a = {}
    for i=1,3 do
      a[i] = true
    end

在这段代码中,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 最开始,Lua创建了一个空表a
(2) 在第一次迭代中,a[1]true触发了一次重新散列操作,Lua将数组部分的长度设置为2^0,即1,散列表部分仍为空。
(3) 在第二次迭代中,a[2]true再次触发了重新散列操作,将数组部分长度设为2^1,即2。
(4) 最后一次迭代又触发了一次重新散列操作,将数组部分长度设为2^2,即4。
只有三个元素的表会执行三次重新散列操作,然而有100万个元素的表仅仅只会执行20次重新散列操作而已,因为2^20 = 1048576 > 1000000。但是,如果创建了非常多的长度很小的表,这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如果你有很多很小的表需要创建,就可以预先填充以避免重新散列操作。比如:{true, true, true},Lua知道这个表有3个元素,所以直接创建了3个元素的数组。类似地,{x=1, y=2, z=3},Lua创建长度为3散列部分。

这里对比以下两段代码,首先看没有使用预填充技术的代码:

    a = os.clock()
    for i = 1,2000000 do
      local a = {}
      a[1] = 1; a[2] = 2; a[3] = 3
    end
    b = os.clock()
    print(b-a)

再看使用了预填充技术的代码:

    a = os.clock()
    for i = 1,2000000 do
      local a = {1,2,3}
      a[1] = 1; a[2] = 2; a[3] = 3
    end
    b = os.clock()
    print(b-a)

测试得到,使用了预填充技术的代码比没有使用这个优化的代码的速度提高了多倍。所以,当需要创建非常多的小表时,应预先填充好表的大小,减少解释器被动地进行重新散列操作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33413868/article/details/95987075

智能推荐

攻防世界_难度8_happy_puzzle_攻防世界困难模式攻略图文-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645次。这个肯定是末尾的IDAT了,因为IDAT必须要满了才会开始一下个IDAT,这个明显就是末尾的IDAT了。,对应下面的create_head()代码。,对应下面的create_tail()代码。不要考虑爆破,我已经试了一下,太多情况了。题目来源:UNCTF。_攻防世界困难模式攻略图文

达梦数据库的导出(备份)、导入_达梦数据库导入导出-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2.9k次,点赞3次,收藏10次。偶尔会用到,记录、分享。1. 数据库导出1.1 切换到dmdba用户su - dmdba1.2 进入达梦数据库安装路径的bin目录,执行导库操作  导出语句:./dexp cwy_init/[email protected]:5236 file=cwy_init.dmp log=cwy_init_exp.log 注释:   cwy_init/init_123..._达梦数据库导入导出

js引入kindeditor富文本编辑器的使用_kindeditor.js-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1.9k次。1. 在官网上下载KindEditor文件,可以删掉不需要要到的jsp,asp,asp.net和php文件夹。接着把文件夹放到项目文件目录下。2. 修改html文件,在页面引入js文件:<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kindeditor/kindeditor-all.js"></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kindeditor/lang/zh-CN.js"_kindeditor.js

STM32学习过程记录11——基于STM32G431CBU6硬件SPI+DMA的高效WS2812B控制方法-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2.3k次,点赞6次,收藏14次。SPI的详情简介不必赘述。假设我们通过SPI发送0xAA,我们的数据线就会变为10101010,通过修改不同的内容,即可修改SPI中0和1的持续时间。比如0xF0即为前半周期为高电平,后半周期为低电平的状态。在SPI的通信模式中,CPHA配置会影响该实验,下图展示了不同采样位置的SPI时序图[1]。CPOL = 0,CPHA = 1:CLK空闲状态 = 低电平,数据在下降沿采样,并在上升沿移出CPOL = 0,CPHA = 0:CLK空闲状态 = 低电平,数据在上升沿采样,并在下降沿移出。_stm32g431cbu6

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_接收方收到链路层数据后,使用crc检验后,余数为0,说明链路层的传输时可靠传输-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1.2k次,点赞2次,收藏8次。数据链路层习题自测问题1.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2.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3.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4.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5.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6.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_接收方收到链路层数据后,使用crc检验后,余数为0,说明链路层的传输时可靠传输

软件测试工程师移民加拿大_无证移民,未受过软件工程师的教育(第1部分)-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587次。软件测试工程师移民加拿大 无证移民,未受过软件工程师的教育(第1部分) (Undocumented Immigrant With No Education to Software Engineer(Part 1))Before I start, I want you to please bear with me on the way I write, I have very little gen...

随便推点

Thinkpad X250 secure boot failed 启动失败问题解决_安装完系统提示secureboot failure-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304次。Thinkpad X250笔记本电脑,装的是FreeBSD,进入BIOS修改虚拟化配置(其后可能是误设置了安全开机),保存退出后系统无法启动,显示:secure boot failed ,把自己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这台笔记本刚好还没开始做备份.....根据错误提示,到bios里面去找相关配置,在Security里面找到了Secure Boot选项,发现果然被设置为Enabled,将其修改为Disabled ,再开机,终于正常启动了。_安装完系统提示secureboot failure

C++如何做字符串分割(5种方法)_c++ 字符串分割-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10w+次,点赞93次,收藏352次。1、用strtok函数进行字符串分割原型: char *strtok(char *str, const char *delim);功能:分解字符串为一组字符串。参数说明:str为要分解的字符串,delim为分隔符字符串。返回值:从str开头开始的一个个被分割的串。当没有被分割的串时则返回NULL。其它:strtok函数线程不安全,可以使用strtok_r替代。示例://借助strtok实现split#include <string.h>#include <stdio.h&_c++ 字符串分割

2013第四届蓝桥杯 C/C++本科A组 真题答案解析_2013年第四届c a组蓝桥杯省赛真题解答-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2.3k次。1 .高斯日记 大数学家高斯有个好习惯:无论如何都要记日记。他的日记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从不注明年月日,而是用一个整数代替,比如:4210后来人们知道,那个整数就是日期,它表示那一天是高斯出生后的第几天。这或许也是个好习惯,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主人:日子又过去一天,还有多少时光可以用于浪费呢?高斯出生于:1777年4月30日。在高斯发现的一个重要定理的日记_2013年第四届c a组蓝桥杯省赛真题解答

基于供需算法优化的核极限学习机(KELM)分类算法-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851次,点赞17次,收藏22次。摘要:本文利用供需算法对核极限学习机(KELM)进行优化,并用于分类。

metasploitable2渗透测试_metasploitable2怎么进入-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1.1k次。一、系统弱密码登录1、在kali上执行命令行telnet 192.168.26.1292、Login和password都输入msfadmin3、登录成功,进入系统4、测试如下:二、MySQL弱密码登录:1、在kali上执行mysql –h 192.168.26.129 –u root2、登录成功,进入MySQL系统3、测试效果:三、PostgreSQL弱密码登录1、在Kali上执行psql -h 192.168.26.129 –U post..._metasploitable2怎么进入

Python学习之路:从入门到精通的指南_python人工智能开发从入门到精通pdf-程序员宅基地

文章浏览阅读257次。本文将为初学者提供Python学习的详细指南,从Python的历史、基础语法和数据类型到面向对象编程、模块和库的使用。通过本文,您将能够掌握Python编程的核心概念,为今后的编程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_python人工智能开发从入门到精通pdf